广东省钢铁工业协会简报
内部资料
2024年第12期
协会动态:
省钢协组织召开广东建筑钢材市场运行联合会议
2024年12月26,广东省钢铁工业协会在广州市广东迎宾馆组织召开广东建筑钢材市场运行联合会议。参加本次会议的有省钢协:张永生、刘意、陈建驹、王燕燕,宝武中南股份:杨康文、杨星,阳春新钢:黄鑫,珠海粤裕丰:贺晓、莫现华,敬业钢铁:刘兵伟,河源德润:陈木珠、陈剑锋、邹安键,广东金晟兰:陈祥彬、李玉飞,广东桂鑫:李仕琦、黄长华,我的钢铁网:张扬杨、吴建华;会议由省钢协秘书长刘意主持。
会议分析讨论了当前广东建筑钢材市场的运行情况,研究下一步市场策略,并对会上提出的议题达成了六项共识。
企业信息:
央视新闻报道湛江钢铁零碳薄板项目建设
12月25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真抓实干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丨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聚焦由宝钢湛江钢铁建设的国内首个零碳高等级薄钢板工厂项目。
在南海之滨,国内首个零碳高等级薄钢板工厂正在抓紧建设,这里用氢炼铁、绿电炼钢,相对传统钢铁冶炼减碳80%以上。
今年4月11日,国内首个零碳高等级薄钢板工厂开工。该项目是国内首个“氢基竖炉+电炉”短流程冶炼生产高等级薄钢板的近零碳生产线,是继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成功点火后,湛江钢铁在零碳征程上的又一重大项目。
项目总投资约45亿元,主要装备包括1座220吨高效绿色电炉、精炼设施、2150mm单流板坯连铸机及相关配套公辅设施,通过数字化设计和智慧赋能,打造更加绿色、更加智慧的零碳示范工厂。项目计划2025年底建成,具备年产约180万吨零碳板材能力。
7月18日,该项目厂房钢结构首件吊装圆满成功。零碳示范工厂钢结构首次采用“数字化设计”“模块化安装”,从结构材料选型到加工制造、现场安装,实现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对安全的严格把控。
11月8日,该项目码头及其配套工程正式开工。作为零碳高等级薄钢板工厂项目的配套,该工程是实现产品高效、低成本发运的关键,将系统推进各环节衔接,精准补齐联通短板,也是湛江钢铁全流程物流降本的功能性储备。
目前,该项目工程正处于钢结构施工高峰期,局部区域已步入设备安装起步期。零碳高等级薄钢板工厂项目建成后,将以“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废钢”为主要原料生产近零碳板坯,利用厂内现有轧钢设施生产高等级薄钢板产品,并充分使用绿电能源,形成湛江钢铁零碳示范工厂的完整构建。据测算,项目投产后对比同等生产规模的传统“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实现全流程每年减少碳排放314万吨以上,后续通过碳捕集、森林碳汇等实现全流程零碳工厂。
湛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认定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为2024年湛江市节水型企业的公示
根据省、市节水型企业建设有关工作要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市水务局组织专家,对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进行了节水型企业评估验收。经现场检查、听取汇报、查阅材料和专家评分等程序,专家组一致评定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已达到节水型单位建设标准,现拟认定为“2024年湛江市节水型企业”。
加快产品转型升级!中南股份研发推广高强钢筋
中南钢铁中南股份致力于高强钢筋的研发和推广,近日陆续完成一批600兆帕级以上高强钢筋生产和交货,实现高强钢筋多牌号多强度级别齐头并进,助推钢筋升级换代。
提升钢筋强度等级,有利于解决建筑结构中“肥梁胖柱”问题,提高梁柱节点钢筋绑扎质量,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降低构件的配筋率,节省钢筋用量,实现钢材的减量化,对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对于钢铁行业和建筑行业碳中和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中南股份成立高强钢筋研发推广团队,开展高强钢筋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攻克600兆帕高强度下抗震性能稳定性难题,开展降低生产成本的工艺技术试验,联合科研院校开展600兆帕级高强钢筋相关试验研究,联合广东省建筑设计单位制定600兆帕级热轧带肋钢筋应用技术地方标准,为高强钢筋的推广应用打好基础。近年来,中南股份在成功开发推广600兆帕级高强钢筋的基础上,根据用户定制化需求,先后开发一批600兆帕级以上高强钢筋。
中南股份:实时取样,这个智能“新同事”轻松拿捏
近日,宝武集团中南股份轧材厂棒三线迎来了一位智能“新同事”——自动取样机器人。它能够在高温、粉尘、噪音大的工作环境下,代替人工进行现场自动实时取样作业,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极低的维修率,可减轻员工劳动强度,增加取样频率及精度,改善操作环境,提高人员岗位安全。
棒三线自动取样机器人系统采用ABB六轴机器人、激光扫描、图像识别测长及追踪算法、自动控制等技术。取样机器人由六自由度机械手和伺服控制器组成,能够灵活调整姿态完成取样作业。所采用的等离子切割技术能够确保对所有规格的棒材进行精确切割,提升取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自动取样机器人系统会根据取样信号或者取样时间设定,待棒材上到冷床后,机器视觉系统自动识别定位棒材位置,引导机器人抓取、剪切实现取样,再送至拆分冷却位完成拆分与冷却,冷却后自动检测负公差,根据钢坯号贴标留样,替换人工单一重复工作,提高作业效率。棒三线自动取样机器人工作流程及采样实绩接入中南钢铁机器人集中管控平台进行监控与管理。
据介绍,中南股份轧材厂棒三线这位“新同事”,将取样工作轻松拿捏,帮助员工从繁琐、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为棒三线生产效率提升及保障安全生产注入新活力。
百千万”工程|中南股份炼铁厂原烧车间:千方百计促创新,全员参与共增效
原烧车间原料生产区域在输送球团矿过程中,球团矿在输送带上极易产生跳动、滚动,特别在上波段会有较多的球团矿滚落到皮带机通廊及人行道上,不仅影响员工安全行走,还需要人工频繁打扫清理散落的球团矿到皮带机输送带上,对安全生产和降本增效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原料生产区域供料班班长甘小宝深入现场调研,最终提出了治理方法。本着节约的原则,他利用手头上有的废旧材料,在皮带机两边的桁架上,每十米焊接固定一组1米高“7”字型立柱,同时立柱上从头到尾固定一根8毫米的钢丝绳,然后把平时用来盖矿料的废旧抑尘网挂在钢丝绳上,与输送带形成一个封闭式的挡帘,从而有效避免输送过程中球团矿滚落到通廊和人行走道上。此项自主改善活动,通过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遮挡帘,有效结合现场实际,给长期漏料、清料区域拉上了“窗帘”,现场改善效果显著,大大减少了清理人工费用并确保员工行走安全。
原烧车间坚持“经济、低碳、高效”的经营模式,积极响应“绿色发展”号召,大力推进“后超低排的经济运行模式”,从经济性、稳定性、实用性等方面考虑,以“降低除尘器的耗电量”为切入点,通过优化钢仓除尘器及块矿西除尘器开停机运作模式,以点带面,组织开展“节能降耗,你我同行”主题竞赛活动,以赛促降,追求极致降本。自4月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创造经济价值150余万元。
此外,10月份以来,原料生产区域对3号受料槽排料效率低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调整出料口挡板,52台圆盘均按300吨每小时的出料量定值挡板,排料走新区从2个仓调整至3个仓,走旧区从1个仓调整至2个仓,卸车效率提升300吨每小时,每小时可多卸10车,排料系统开机时间每天减少4小时,减少设备运行时间。区域吨矿电耗从2.5千瓦每吨降低至1.81千瓦每吨,超额完成改善目标,创历史最低纪录,日均用电从53777千瓦降低至46974千瓦,每月可降低电费17.35万元。
修旧利废是原烧车间降本增效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设备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原料生产区域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和现场设备的实际情况,以降本增效为切入点,本着“能修不舍弃”的原则,组织员工收集平时设备维保更换下来的烂支架和磨损下吊耳、电机、减速机等进行修补、修复再利用。不仅解了生产急需的燃眉之急,还大大节约了备件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修旧利废,还锻炼了员工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员工养成了节俭、节省、变废为宝的良好习惯和工作作风。仅11月份,原料生产区域就通过修复堆取料机悬臂皮带改向轮、电焊机、皮带减速机、自制新型调偏装置等累计降本13.2万元。
钢铁信息:
毛新平院士对钢铁行业低碳发展提出三点重要判断
在我国积极推动“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钢铁行业能否如期实现既定目标?如何看待低碳新技术开发面临的高成本问题?进入碳市场会对钢铁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围绕这些热点话题,11月28日,在2024碳中和前沿会议召开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专家委主任、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毛新平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时对钢铁行业低碳发展提出了三点重要判断。
判断一:2030年前钢铁行业将如期实现碳达峰
在2030年前积极推进稳步实现碳达峰,是中国钢铁行业的共识。
钢铁行业碳达峰与产量密切相关,整个行业产量达峰,碳总量就会随之达峰。对于在6年的时间里能否如期实现碳达峰,毛新平给出了肯定的判断:“我认为中国钢铁工业实现碳达峰目标没有问题。”
“这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他进一步阐述道。第一点基于对钢产量的判断。从近几年中国钢铁工业的钢产量情况来看,2020年钢产量达到了约10.65亿吨的历史新高。随后几年,在我国推行“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同时受到全国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钢产量往下略微调整,去年已降至10.19亿吨。具体数据显示,目前钢产量正处于高位盘整,随后是长周期的下行阶段。第二点是基于对中国社会未来经济发展态势的判断。钢铁作为基础性材料,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基于以上两点,我认为当前中国钢铁工业基本在峰值位置上盘整,未来长周期将呈现下行趋势。因此,中国钢铁工业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是没有问题的。”毛新平表示。
判断二:低碳新技术实现商业盈利是必须实现的目标
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在低碳发展方面已投入大量资金,并且未来仍需持续大规模投入。“新技术开发带来的高成本问题,是推进碳中和相关工作的最大障碍。这个问题不解决,碳中和的相关工作就很难推进。”毛新平指出。
“《钢铁行业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术路线图》明确提出中国钢铁工业‘双碳’六大技术路径。无论哪条路径,其底层逻辑都是技术创新,即我们需要不断开发并且推广应用一系列新技术,才有可能实现钢铁工业的碳中和。然而,任何一项对推进碳中和有比较显著作用的技术,它的开发投入一定是巨大的。”毛新平表示,“事实上,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一些相关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都充分暴露了这个问题。”
那么低碳技术的开发是否存在技术可行性与商业盈利性相互促进的机遇?对此,毛新平认为,低碳新技术在商业上实现盈利是有可能的,而且必须实现。
毛新平解释道:“一方面,在未来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无法找到任何材料替代钢铁。根据权威机构的预测,全球范围内钢铁的用量仍然会继续增加。另一方面,钢铁带来的温室气体问题非常显著。近期世界钢协的数据显示,1吨钢排放1.99吨二氧化碳。目前国内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世界范围内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8%,未来会占到10%。也就是说,钢铁材料还将大量使用,但是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背景下,钢铁工业目前的碳排放强度难以接受。这样势必会推动人们不断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来有效解决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问题。同时,这些技术要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在经济上必须是可行的。从这个逻辑来看,低碳技术开发实现商业平衡,即取得盈利,是一定要实现的目标。”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在技术开发过程中的方向选择、路径选择、成本控制等。此外,从社会层面来看,怎么使得低碳技术的价值能够得以客观评价,也需要相关社会政策的配套,例如碳交易。我相信,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最终会达成低碳发展与商业盈利的平衡。”毛新平说道。
判断三:进入碳市场对于钢铁行业推进碳中和具有里程碑意义
今年底,钢铁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毛新平认为,这对于钢铁行业推进碳中和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需要开展一系列工作,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成本增加。在当前市场形势不佳的情况下,尽管大家认识到碳中和的重要性,但当面临成本增加时,企业往往犹豫不决。所以,要想推动碳中和,必须让企业有动力。现在碳市场刚启动的时候力度可能不那么大,但我相信今后会逐渐加大力度,最终能够让企业主动推动相关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并能得到合理的回报。因此,我认为将钢铁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毛新平表示。
钢铁行业如何做到有备入市?毛新平给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做好人才储备。碳中和涉及的专业面非常广泛,是学科交叉的新领域。它需要一些具有复杂的专业背景的人才。然而,目前钢铁行业还没有专门化的人才,因此培养和储备这样的人才非常重要。
二是做好技术储备。任何一项技术的开发都有周期性,钢铁行业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在相关技术方面做好储备。
三是做好资源方面的储备。例如,废钢作为一种低碳属性显著的原料,未来在钢铁生产中将扮演重要角色,钢铁企业应该在相关的资源方面做好布局和储备。
“在此期间,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应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不仅针对钢铁行业,还要兼顾社会各方的平衡。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应致力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储备工作。企业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积累技术,储备人才。这样当市场机会来临时,企业才能迅速行动,实现商业盈利。”毛新平最后说道,“这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努力,做好相关储备工作,迎接未来的挑战。”
11月份我国粗钢产量7840万吨同比增长2.5%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月份我国粗钢、生铁和钢材产量分别为7840万吨、6748万吨和1188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5%、增长3.9%和增长5.1%;日均产量分别为261.33万吨、224.93万吨和396.03万吨,日均环比分别下降1.1%、下降0.8%和增长2.8%。11月份粗钢、生铁和钢材年化产量分别为95648万吨、82326万吨和144948万吨。1-11月我国粗钢、生铁和钢材产量分别为92919万吨、78277万吨和128304万吨,同比分别下降2.7%、下降3.5%和增长0.9%。
据计算,11月份我国粗钢和钢材资源供应量分别为6813万吨和11001万吨,同比分别减少47万吨和增加435万吨,分别下降0.7%和增长4.1%。1-11月粗钢和钢材资源供应量分别为82434万吨和118808万吨,同比分别减少4997万吨和减少796万吨,分别下降5.7%和下降0.7%。
广东省:可视超低排放改造情况实施粗钢产量调控
12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2微克/立方米以下,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完成国家下达的NOx和VOCs减排目标。广州和佛山市二氧化氮(NO₂)年均值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东莞和江门市NO₂年均值控制在26微克/立方米以下,其他地级以上市保持在现有浓度水平以下。
文件指出,到2025年,全省钢铁企业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可视超低排放改造完成情况实行粗钢产量调控。推动现有水泥熟料生产企业(不含矿山)和独立粉磨站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对于达到超低排放改造要求的企业实施减少错峰生产时间等正向激励政策,新建(含搬迁)水泥熟料生产企业(不含矿山)和独立粉磨站等要按照超低排放要求建设。对达到国家超低排放改造要求,且符合《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2020年修订版)》及其补充说明的A级和引领性企业条件的,经地级以上市评估后,可认定为环保绩效A级企业。
广东省:力争2025年电炉钢比例提升至35%
12月2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广东省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其中钢铁行业有关要求如下:
1. 加强钢铁产能产量调控。严格落实钢铁产能置换,严禁以机械加工、铸造、铁合金等名义新增钢铁产能,严防“地条钢”产能死灰复燃。2024年继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加强电炉炼钢企业装备梳理摸排,依法依规限制和淘汰落后产能。“十四五”前三年节能降碳指标完成进度滞后的地区,“十四五”后两年原则上不得新增钢铁产能。新建和改扩建钢铁冶炼项目须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
2. 深入调整钢铁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性能特种钢等高端钢铁产品,严控低附加值基础原材料产品出口。大力推进废钢循环利用,支持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优化全省钢铁产业布局,推动装备置换升级。到2025年底,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力争提升至35%,废钢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
3. 加快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进高炉炉顶煤气、焦炉煤气余热、低品位余热综合利用,推广铁水一罐到底、铸坯热装热送等工序衔接技术。加强氢冶金等低碳冶炼技术示范应用。到2025年底,全省钢铁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4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全部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与2023年相比,吨钢综合能耗降低1%左右,余热余压余能自发电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2024—2025年,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1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260万吨。
2024年我国冷轧系列新增产能产线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公开资料),2024年我国共投产28条(套)冷轧系列产线,设计产能1075万吨。其中:新增普冷轧机4套,设计产能396万吨;新增镀层板生产线15套,设计产能503万吨;电工钢生产线9套,设计产能176万吨。
2024年我国热轧板(带)新增产能产线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公开资料),2024年我国共有14条(套)热轧板(带)产线投产,设计产能3770万吨。其中:
2024年新增中厚板轧机6套,设计产能1310万吨,是2010年以来我国新增中厚板轧机数量和产能最多的一年,在新增产线中,10月底投产的河南钢铁集团周口基地宽厚板生产线采取5600+5500mm双机架配置,是目前世界最大规格的宽厚板机组,标志着世界宽厚板轧机迈入5600mm新时代。
2024年新增热轧板卷产线7套(含天铁650中宽带机组为8套),设计产能2310万吨(含天铁为2460万吨),在新增产线中,沙钢4#薄带铸轧产线投产后将拥有4条超薄带机组,设计产能达到20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薄带铸轧生产基地;玉昆钢铁QSP-DUE®产线可以实现无头、半无头和单卷轧制模式,是继首钢京唐MCCR-DUE多模式产线后又一条多模式生产线。自2018年以来,我国新增热轧板卷产能超过1.5亿吨,年均新增超过2200万吨。
2024年我国棒线材及型材新增产能产线
据不完全统计(公开资料),2024年我国共有18条棒线材和型材轧机投产,设计产能1173.5万吨。其中棒材轧机7条,设计产能654万吨;线材轧机(含大盘卷)8条,设计产能432.5万吨;型材轧机3条,设计产能87万吨。
2024年高炉和电炉新建项目情况
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2024年我国共有16座高炉投产,涉及炼铁产能2494万吨,其中最大的高炉是邯钢新区2#3700m3高炉,其次是永锋临港3070m3高炉和柳钢防城港3#3000m3高炉,其他高炉均在1000-2000m3之间。2024年共有11座电炉投产,涉及短流程炼钢产能1026.25万吨,其中最大的电炉是宝钢和金晟兰150吨电炉。详见下表。此外,目前在建或计划建设的高炉有13座、电炉20座,涉及产能分别为1886万吨和1828万吨。上述项目均为钢铁产能置换项目。
国内钢市处于弱势调整运行态势
今年以来,国内钢市总体上呈现明显两个价格阶段的波动,一个是高点时围绕3700元/吨水平线反复震荡,一个是低点时围绕3300元/吨的反复波动,价格的极端高位时点价格水平在4000元/吨,时点的价格低位在3000元/吨,也就是说,2024年主要钢材产品价格波动区间幅度在1000元/吨,而阶段性的价格波动幅度在300-500元/吨之间。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除了市场本身的供求外,钢铁市场的期货价格波动依然是影响现货的重要因素,并且在幅度方面也是有相当的契合度。从最近一周的库存和消费看,依然是一个积极的运行态势,统计数据显示,五大品种钢材供应849.94万吨,周环比下降10.76万吨,降幅1.3%;总库存1118.41万吨,周环比降20.72万吨,降幅1.8%;周消费量为870.67万吨,环比下降1.2%;其中建材消费环比降0.003%,板材消费环比降2%。这也说明了主要市场要素的变化,在钢厂产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主要产品库存的下降也说明了市场需求还是相对稳定的,从而支撑了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从整个12月中旬的指标数据看,趋势也基本符合当前形势,但中钢协统计的重点钢铁企业库存在增长,与社会库存有一定的反差变化,但总体的钢材库存还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给市场运行造成很大的破坏和压力。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1464万吨,环比上一旬增加46万吨,增长3.2%;比年初增加228万吨,增长18.4%;比上月同旬减少91万吨,下降5.9%;比去年同旬减少38万吨,下降2.5%,比前年同旬减少135万吨,下降8.4%。虽然部分数据变化不具备实质性可比性,但进入四季度后,市场价格一直围绕着3300元/吨水平来回波动,在价格相对低位的市场,其市场要素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产量水平相对稳定,说明了当前钢厂的利润水平压力依然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钢厂产能发挥及钢材市场价格的波动。钢材出口的拉动依然起到了积极的缓解作用,在进一步缓解国内钢市供求压力,前11个月的钢材出口已经达到了去年全年的总量,可见钢材出口对于国内钢市供求关系的缓解作用是较大的。另外,汽车、家电,以及工程机械行业对于钢材的需求一直处于坚挺状态,无论是出口还是国内需求的规模和韧性是比较明显的,对于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运行提供支撑。与此同时,上游原燃料市场价格也出现了相应的波动,从幅度上看略滞后于钢材市场,从而造成市场运行和钢厂调整的一定压力。最新信息显示,唐山主流样本钢厂平均铁水不含税成本为2355元/吨,平均钢坯含税成本3129元/吨,周环比下调7元/吨,与12月25日当前普方坯出厂价格3060元/吨相比,钢厂平均亏损69元/吨,周环比增加23元/吨,这说明当前市场运行依然存在较大压力,年底前的市场运行存在不确定性。
2024年即将收官,目前的钢市价格基本处于一个中等偏低的水平,3300元/吨的价格关口是目前市场较为认可的水平,即使市场出现季节性的压力下行,预计空间也不会很大,在当前市场供求关系背景下,市场运行还是具有一定的韧性。在对于冬储思维和当前季节性市场特征下,3300元/吨的价格仍具有下行的较大空间,冬储心理价格也会在3000-3100元/吨之间更具诱惑性,但目前看下行的动能不是很足。另外,市场具有一定向上整理的试探性要求,但毕竟当前市场处于季节性的淡季,需求还是一个相对萎缩的趋势,即使在节前有集中采购的阶段性需求,但还是有限的,市场向上波动的动能同样不是很足。所以,根据市场运行轨迹及市场心理预期价格,目前的3300元/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中线操作,但期货市场在市场心态的作用下,随时会出现震荡下行,这样市场会出现心理上的下行可能。由于当前钢厂仍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对于产能释放是一个抑制,中钢协1统计数据显示,2月中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共生产粗钢1977万吨,平均日产197.7万吨,日产环比下降2.3%。可见,从钢材产品的供给端还是在减少的,这与需求的下降趋势也是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库存增长压力,对于市场价格的稳定是有利的。在钢材市场相对低迷运行,在钢厂的产量水平相对稳中下降的情况下,对于原燃料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价格的波动。在当前钢铁市场情况下的价格也难以稳定,近日焦炭开启第五轮提降,河北、天津部分钢厂对湿熄焦炭下调50元/吨、干熄焦炭下调55元/吨,这样对于钢材市场的支撑作用会弱化,不利于市场稳定或上涨。
当前国内钢市进入低需求周期,处于低速运行状态,市场投放供应下降,库存也在下降,消费同步下降。五大钢材品种供应843.51万吨,周环比降6.43万吨,降幅为0.8%,其中螺纹、热卷产量下降较为明显。五大钢材总库存1109.37万吨,周环比降9.03万吨,降幅0.8%。五大品种周消费量为852.54万吨,其中建材消费环比降5.7%,板材消费环比持平。毕竟当前钢市已经逐渐进入季节性和节日性的淡季,无论是有效需求还是市场心态,都将变得较为谨慎,市场难有较大起色,而部分效益较好的品种产量在持续增长,中钢协数据显示,11月份,重点统计企业板带材产量总体同比小幅上升,主要品种板中,集装箱板、管线钢板、造船板产量同比继续大幅增长,将会给后市供求造成压力,不利于市场运行的稳定。
十二月中旬国内钢市总体温和运行
经过上旬的弱势波动,即将进入中旬之际,在宏观政策放宽的预期下,期货市场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从而带动了现货市场价格的拉升。进入12月份的钢市出现了一小波下行行情,多数原燃料及钢材市场价格下跌至近期的低水平,钢厂的生产经营压力依然较大。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明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这从宏观层面上看,对下一步市场的向好运行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会有利于市场在一个相对适中的区间内运行,起码在当前市场价格水平线内窄幅波动,特别是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期间的代表性指标出现了持续稳中向好,给了市场信心,对市场运行起到了积极支撑作用。例如11月销售各类挖掘机17590台,同比增长17.9%。其中国内销量9020台,同比增长20.5%;出口量8570台,同比增长15.2%。1—11月,共销售挖掘机181762台,同比增长1.93%;其中国内销量91231台,同比增长10.8%;出口90531台,同比下降5.66%。12月初,国内钢市的期货价格出现明显下跌,带动现货市场价格出现松动,在钢材产品库存持续下降并处于季节性偏低的情况下,市场形态得以一定的稳定支撑,对于期货市场的波动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使得期货市场价格逐渐趋于稳定,并在即将进入中旬时出现反转上涨,主要钢材产品及原燃料价格上涨的幅度基本在100元/吨以上,外矿价格也涨破了120美元,市场价格平台出现了明显上移,进入中旬后,市场逐渐变得理智,无论是上涨的幅度和强度都在减弱,市场出现了相对稳定运行的态势。可看出,本轮价格的上涨显现出时间短、幅度大等特点,主要的上涨要素是中央政治局的会议政策导向,给了市场信心,从期货层面出现了偏好性上涨,这属于政策性推动,阶段性的支撑作用明显,不具有市场中长期运行基本条件;二是钢材产品的出口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形势,11月中国出口钢材927.8万吨,较上月减少190.4万吨,环比下降17.0%;1-11月累计出口钢材10115.2万吨,同比增长22.6%。对于国内钢市的供求关系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三是前期市场价格和期货价格下跌幅度较大,这在某种意义上讲属于价格超跌反弹性质,还不具有持续性上涨的基础和条件,容易出现反复调整,特别是在当前市场进入季节性周期,市场心态和市场需求还是相对偏弱的,市场心态的变化与期货波动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
进入12月中旬初期,市场再次出现企稳下跌调整行情,虽然在期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后,现货市场并没有及时跟上,说明了当前的有效需求还是有限的,虽然库存不是很高,但供求关系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对于市场价格的支撑不强。同时,原燃料的现货也出现一定的松动,近日,焦炭第四轮提降落地,河北、山东市场钢厂对焦炭采购价下调,湿熄降幅50元/吨,干熄降幅55元/吨,这个市场表现就与期货的波动出现错位,也说明了现货的需求还是没有那么强劲,市场随后出现了调整下跌。从当前市场波动的季节看,对于建筑钢材的影响还是比较现实的,市场运行存在现实性的压力,而对市场稳定起到积极作用的,还是主要是汽车家电等深加工或工业品钢材需求支撑。中汽协数据显示,1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43.7万辆和331.6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4.7%和8.6%,同比分别增长11.1%和11.7%。1-1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90.3万辆和27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和3.7%,汽车产量增速较1-10月扩大1.1个百分点,销量增速扩大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了较好的产销水平,在钢材消费方面起着积极作用。除了国内良好的需求外,汽车家电的出口也给钢材的消费带来很大的缓解,根据统计数据显示,11月中国出口汽车54.9万辆;1-11月累计出口583.4万辆,同比增长22.6%;中国出口家用电器37722.3万台;1-11月累计出口409867.9万台,同比增长21.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钢材特别是板材,还是汽车家电等产成品均保持了良好的出口形势,对市场供求关系起到一定缓解作用,这也是市场波动和价格震荡具有较强韧性的重要因素。
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季节性的淡季特征也会愈加明显,从市场心态上讲还是比较谨慎的,市场总体不会出现较大的起色。而汽车家电等受季节性影响不大的行业,在惯性作用下依然会对钢市运行起着较大的支撑作用。中汽协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6万辆和151.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8%和47.4%,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6%。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34.5万辆和112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6%和35.6%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3%。由此可见,新能源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势头还是比较强劲,对于钢材市场的支撑还是持续的,即使市场出现较大弱势波动,其下行的空间也不会很大。对于钢厂而言,目前的生产经营及盈利水平,在产能释放方面也不会有大的变化,市场供求关系基本符合当前的运行环境。本周唐山主流样本钢厂平均钢坯含税成本3140元/吨,周环比下调15元/吨,与12月11日当前普方坯出厂价格3130元/吨相比,钢厂平均亏损10元/吨。另外,上游原燃料期货价格的上涨,也给钢市运行一定的支撑,焦炭焦煤期货价格的拉升,会抬高钢厂的生产成本,同时也会推高钢材市场价格的预期。可见,当前钢市与钢厂,售价与成本,产量与库存等不断磨合,会给市场价格带来相对稳定的“区间性”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