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广东省钢铁工业协会简报 (2024年第11期)
2024-12-02 1712

广东省钢铁工业协会简报

内部资料

2024年第11

协会动态:

省钢协组织“2024年度省冶金科技成果奖”评审

2024116日,由广东省钢铁工业协会和广东省金属学会联合举办的省冶金科技成果专家评审会在广州召开。会上由5位资深专家对59个参评项目进行评审,共评出特等奖2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25项。(详情见广东钢铁网)。

 

企业信息:

宝武集团中南股份智慧炼钢有突破!又一款机器人上线

近日,位于韶关的宝武集团中南股份炼钢厂3号转炉钢包内衬智能检测及测温取样机器人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智慧炼钢再下一城。

中南股份炼钢钢包内衬智能检测及测温取样机器人可对吹氩站检测区域进行钢包内衬检查、测温取样和添加覆盖剂。每套监控设备包含现场触发的机械臂以及对应工装、前端激光感知探头、红外测温仪、可见光相机、测温取样枪、智能探头存储装置等。机械臂通过搭载激光感知探头对钢包进入吹氩站进行钢包号自动识别,钢包定位检测,钢包内衬检测,建立钢包耐材侵蚀模型及对钢包耐材使用进行智能分析,测温取样枪及视觉探头更换,测温取样,测温取样探头插拔,覆盖剂、碳粉和脱氧剂的加入等,实现自动、远程控制。

中南股份炼钢钢包内衬智能检测及测温取样机器人系统可以实现机器人自动作业,极大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提高操作效率,消除操作工在测温取样及添加覆盖剂、碳粉、脱氧剂时因钢水飞溅造成烫伤。同时还可对耐材内衬侵蚀评估建立统一标准,避免人工观测带来的误差和失误,提高单个钢包的使用周期。

 

开启智慧采购供应新篇章!中南钢铁PLMS4.0系统上线运行

11月8日,中南钢铁PLMS4.0(原料采购物流管控系统)举行上线仪式,开启智慧采购供应新篇章。中南钢铁总裁、党委副书记,中南股份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赖晓敏;宝武原料采购中心副总经理方庆舟;中国宝武工程科学家、宝信软件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技术总监宋健海等领导参加上线仪式。中南钢铁党委常委,中南股份党委委员、高级副总裁邵林峰主持上线仪式。

LMS4.0是宝武集团钢铁原料供应链专业化管理的业财一体系统,宝武原料采购中心通过PLMS4.0,整合集团采购规模,赋能基地采购管理,管控原料采购风险,助推钢铁主业降本增效。中南钢铁PLMS4.0系统上线,将进一步提升中南钢铁采购管理体系能力,深化算账经营和精益管理,为进一步整合钢铁资源,构建区域化协同发展平台,实现“一总部多基地”管控模式提供崭新的平台支撑。

 

中南股份板材工序能耗指标行业领跑

  9月,中南钢铁中南股份轧材厂板材工序能源消耗较历史最好水平再降0.261千克标煤/吨,工序能耗指标连续6个月领跑全国同行。

  精细管理,实行过程管控  中南股份轧材厂板材工序以班组为单位,将指标任务层层分解,细化到岗位、到个人,压紧压实责任,对混合煤气热值进行日跟踪,异常情况及时做好协同工作;细化电耗数据跟踪明细,分小时、分区域跟踪电耗趋势,对电耗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制定措施督促落地;作业区管理人员每天半日现场巡检,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解决,对发现问题落实考核制度。作业区制定现场设备的日常节电管控细则及液压站标准停机时间表,定期检查实施情况,减少风机、电机、空调等设备检修时间造成的能源浪费;科学组织生产,合理安排停炉停机时间,充分利用班中换辊、待温时间做好设备紧固、润滑工作,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攻关,指标不断优化,加热炉煤气消耗在板材工序能耗指标中占比最大,要降低工序能耗成本,实现指标提升,首先要降低煤气消耗。作业区协同科室成立攻关小组,多措并举实施技术改造:利用年修,水梁冷却余热得到有效回收,不仅减少炉内热量损失,提升了加热质量;利用定期的停炉时间,更换2号炉蓄热式烧嘴的蜂窝体,提升高炉煤气燃烧温度;在高炉煤气总管快切阀前后各安装一台排水器,改善高炉煤气的质量,促进蓄热体的使用寿命,提升炉膛温度,节约燃料。经过一列有效措施的实施,板材工序的煤气单耗下降0.25吉焦/吨,折合工耗8.53千克标煤/吨,同比降幅32.43%。

 

铁水温降“破九进八”,湛江钢铁再创极致效率新纪录

  钢铁市场形势严峻复杂,宝钢股份湛江钢铁铁钢界面效率提升团队面对难关,不断对标行业先进,奋楫争先,在逆境中破局而出。10月,湛江钢铁铁水温降首次单月突破90℃实现“破九进八”,这是继前年11月实现“破百”、去年5月突破95℃之后,再次创造钢铁业铁钢界面极致效率新纪录。

  今年以来,面对市场挑战,湛江钢铁发动全员从成本控制、效率提升和质量优化等多个维度出发,战危机、挖潜力。效率提升团队认识到,铁钢界面极致效率领域从去年铁水温降实现“破百”以来,虽能稳定保持先进水平,但一年多以来并未取得“质”的突破,在宝钢股份各基地内,优势在不断缩小,要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

  今年4月,为深入学习高炉配罐模式及鱼雷罐“穿衣戴帽”等铁钢界面运行管理的优秀实践,东山基地组建了一支由制造管理部、物流部、炼铁厂以及宝武智维等部门组成的6人效率提升团队,前往宝山基地和梅山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交流,并结合湛江钢铁现场运行实际,制定了相关设备优化、工艺改进、生产操作实施计划与落实方案。

  在设备寻源的过程中,物流部充分发挥宝钢股份各基地备品备件互通互联的优势,在1个月内完成了10台X罐的现场拆解、装车加固、长途运输以及现场组装等一系列工作;与设备部、宝武智维等单位协同合作,共同制定了耐材修复方案,并快速完成了罐体耐材的砌筑和烘烤工作,为X罐的顺利上线提供了有力保障。炼铁厂对于铁钢界面效率再提升工作全力支撑配合,不仅协助了物流部进行高炉炉下线路改造,还针对引入X罐后的高炉配罐模型提出了创新做法,并致力于推进高炉稳定运行及铁流量提升,为铁水温降持续降低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功解决X罐相关硬件和软件问题后,湛江钢铁由制造管理部牵头,与物流部、炼铁厂紧密合作,以“湛钢速度”共同制定了X罐运行管理标准,并对高炉配罐模型进行了系列优化;X罐项目自今年8月启动实施,截至10月底已完成三座高炉全覆盖。另外制定了极致运行罐配置基准、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加取盖、高炉出铁工艺优化,铁钢界面的极致效率得到显著提升,TPC周转率屡创新高,铁水温降在今年10月份成功实现“破九进八”的新突破。

 

钢铁信息:

《钢铁行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4)》在北京发布

  11月20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责任云研究院连续第三年编制的《钢铁行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北京发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姚林;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国资委原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国务院国资委原行业协会商会工作局局长,中央企业原专职外部董事张涛;中国社科院教授、责任云研究院院长钟宏武出席了发布会并共同对《蓝皮书》进行了发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屈秀丽主持了发布会。出席发布会的还有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科技环保部主任冯超,钢协机关及代管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和来自钢铁企业和相关单位的代表。

  此次发布会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责任云研究院共同主办,以“聚力高质量发展,擘画可持续未来”为主题,旨在持续追踪和深度总结钢铁行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进展与成效,激励全行业抓住时代机遇,直面挑战,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行动,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新发布的《蓝皮书》为推动中国钢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姚林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蓝皮书》记录并研究了钢铁行业社会责任实践取得的新进展和成果,分析了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指出了未来努力的方向,为钢铁企业制定社会责任规划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将助力钢铁企业进一步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成效。

  据姚林介绍,近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高度重视,从各层面积极推动行业社会责任工作;广大钢铁企业在做强做优钢铁主业的同时,勇于担当作为,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此次《蓝皮书》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发布了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其中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报告披露率已达80%,今年参与《蓝皮书》编制的企业提报案例更加规范、质量更高,形式更加多元丰富。

  “当然,目前钢铁企业的社会责任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责任能力建设工作有待强化,部分企业报告功能价值定位不够清晰,社会责任制度体系构建缺乏系统性,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覆盖面有待提升等。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我们的社会责任工作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仍需广大钢铁人共同努力,接续奋斗,再攀高峰。”姚林强调。

  彭华岗在致辞中表示,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着供需失衡带来的经济效益下滑和低碳绿色发展要求日益上升的双重挑战,为此,钢铁行业各方必须践行新理念,找到新思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进钢铁行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深入推进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实践。要把ESG纳入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统筹管理,高位推动ESG发展和实践;要密切关注ESG国际国内动态,积极参与中国ESG体系建设;不断提升ESG实践能力和水平,更好助力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

  “《蓝皮书》发布的意义非同一般。”张涛在致辞中表示,《蓝皮书》的推出强化了钢铁行业社会责任工作价值认知,是推动行业社会责任工作的高质量实践。他建议,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引领和推动行业社会责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和更好地推进行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合作共建。张涛表示,实现行业社会责任工作提质增效、创新发展,要强化时代发展背景意识,促发展责任意识,把握好工作指导依据,实现理念、理论提升和调查研究务实作风的进一步加强。

发布会上,钟宏武对《蓝皮书》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据介绍,《蓝皮书》编制工作经历了课题启动、问卷调查、案例征集、案例评审、完善成书5个阶段。《蓝皮书》结构上分为总论、案例、后记三部分,内容涵盖37个案例,覆盖26家企业,围绕三大议题展开,全

书近260页,近13万字,共有240余张图片,全面展示了钢铁行业社会责任的实践与成果。

  中国社科院教授、责任云评价院院长张蒽(鲸牛002号数字人)在发布会上表示,此次发布的《蓝皮书》首次融入了海外调研成果,对全球钢铁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先进经验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在实践与创新方面增加了与电力煤炭等行业在社会责任实践方面的对比,学习借鉴其他行业的优秀履责行动。这一系列内容的创新体现了钢铁行业在社会责任管理领域步履不停,也持续为我国钢铁企业在新时代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实践依据。

  发布会上,中国宝武、鞍钢集团、河钢集团、中信泰富特钢、湖南钢铁集团、包钢集团、中国钢研、杭钢集团集中发布了8本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ESG报告,以及中国宝武绿色低碳发展、河钢集团绿色低碳发展、河钢集团“一带一路”海外履责3本专项报告。

  作为优秀企业代表,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宁波钢铁党委书记、董事长瞿涛;河钢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经理王宇辉,就新时代下钢铁企业如何通过社会责任(ESG)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参会人员分享了宝贵经验。

此次《蓝皮书》的编制得到了钢铁协会广大会员单位积极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中国宝武、鞍钢、首钢、河钢、沙钢、中信特钢、湖南钢铁、山东钢铁、包钢、杭钢等一批优秀案例企业。会上,姚林、彭华岗为入选《钢铁行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4)》优秀案例的企业颁发了证书。

 

生态环境部将积极推动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11月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会上表示,生态环境部将积极推动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就是强制碳市场,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的一个制度创新,也是推动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夏应显指出。

  全国碳市场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接近5亿吨,成交额297亿元,交易价格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目前在每吨100元价位上下波动,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今年以来,全国碳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国务院今年五月颁布实施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这个‘条例’的出台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部专门法规,为碳市场建设提供了上位法依据。‘条例’与碳排放核算核查、配额分配、注册登记、交易结算这些算起来总共30多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共同形成了我国碳市场多层级、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夏应显说。

  数据质量管理也在持续加强。据介绍,生态环境部不断优化碳排放核算核查方法,实施关键参数的月度存证制度,开展“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及早消灭数据质量隐患。夏应显表示,目前,市场碳排放核算的规范性、准确性和时效性都得到大幅优化,满足了市场平稳运行需要,也为碳足迹管理等其他相关政策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备受关注的碳市场扩围已在实施阶段,生态环境部正在为扩大强制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做基础准备工作。夏应显表示,为落实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关于全国碳市场扩围的任务要求,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并征求了各方的意见,印发实施了水泥、铝冶炼行业等核算核查指南等4项技术规范,同时也正在推进编制钢铁行业的核算核查指南。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落实《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修订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持续夯实数据质量,严厉打击数据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积极推动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夏应显指出。

 

2024年第三季度钢铁上市公司盈利变化情况汇总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截止到11月12日,共有37家钢铁类上市企业公布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其中 18家钢铁企业实现盈利,19家企业亏损。在实现盈利的18家企业中,4家企业盈利实现同比增长,其他企业盈利均有所下降。详见下表。

图片1.png

 

10月份我国粗钢产量8188万吨同比增长2.9%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0月份我国粗钢、生铁和钢材产量分别为8188万吨、7026万吨和1194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9%、增长1.4%和增长3.5%;日均产量分别为264.13万吨、226.65万吨和385.19万吨,日均环比分别增长2.8%、增长1.8%和下降1.5%。10月份粗钢、生铁和钢材年化产量分别为96671万吨、82952万吨和140981万吨。1-10月我国粗钢、生铁和钢材产量分别为85073万吨、71511万吨和116484万吨,同比分别下降3%、下降4%和增长0.5%。

  据计算,10月份我国粗钢和钢材资源供应量分别为7015万吨和10876万吨,同比分别减少191万吨和增加66万吨,分别下降2.7%和增长0.6%。1-10月粗钢和钢材资源供应量分别为75685万吨和107867万吨,同比分别减少4741万吨和减少1221万吨,分别下降5.9%和下降1.1%。

图片2.png 

 

澳大利亚铁矿行业概况

一、 澳大利亚铁矿石行业概况

澳大利亚有着丰富的铁矿石资源,富矿较多,其铁矿石产品含磷低,质量好,埋藏浅,品位高,一般在56%~62%左右,大都适宜露天开采。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资料,2023年世界铁矿储量为1900亿吨(矿石量),含铁量为870亿吨。其中澳大利亚的铁矿储量为580亿吨,含铁量为270亿吨。已探明的铁矿石资源集中在西澳洲(90%),分布于皮尔巴拉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此外,在北领地、南澳大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等地区也有铁矿石资源分布。

图1:2023年世界铁矿石储量分布

图片3.png 

图2:澳大利亚铁矿石资源分布

图片4.png 

表1:2013-2023年澳大利亚铁矿石产量(百万吨)

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铁矿石产量

609

774

817

858

883

900

919

912

912

944

957

(数据来源:美国地质勘探局)

图片5.png 

据澳大利亚工业、创新与科学部统计数据,2023年澳大利亚共计出口了8.92亿吨铁矿石,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铁矿石出口量的56%。澳大利亚铁矿石主要出口到中国(85%),日本(6%),韩国(5%),中国台湾(1%)及其它一些地区(3%)。近十多年来,中国一直是澳大利亚铁矿石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钢铁的巨大需求量推动了澳大利亚铁矿石行业的发展。

表2:2013-2023年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量(百万吨)

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铁矿石出口量

579

717

767

808

827

835

836

867

871

884

892

(数据来源:澳大利亚工业、创新与科学部)

图片6.png 

二、 澳大利亚主要铁矿石生产商

   澳大利亚主要铁矿石生产商有力拓矿业公司(Rio Tinto)、必和必拓公司(BHP)、福德士河公司(FMG)、罗伊山(Roy Hill)等,其中力拓和必和必拓分别是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的铁矿石供应商,FMG是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供应商。

力拓矿业公司(Rio Tinto)

力拓矿业公司于1873年成立于西班牙,1954年力拓出售了大部分西班牙业务。1962年至1997年,力拓兼并了数家全球有影响力的矿业公司,并在2000年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北方矿业公司,成为全球在勘探、开采和加工矿产资源方面的佼佼者。力拓集团总部位于英国,澳洲总部在墨尔本,目前是是全球第二大采矿业集团,仅次于淡水河谷公司,其89%的总资产集中在澳大利亚和北美地区。在皮尔巴拉矿山中,除全资拥有哈默斯利矿区股份外,力拓还持有恰那铁矿60%股份,霍普唐斯50%股份,罗布河-潘那沃尼卡与罗布河-西安吉拉斯各53%股份,此外还在加拿大铁矿石公司占股58.7%。

力拓主要铁矿石产品为PB粉(61.5%)、PB块(62.5%)、罗布河粉(57%)、罗布河块(57.5%)、大杨迪粉(58.5%)、RTX粉及SP10、加拿大精矿和球团。据力拓最新季度报告显示:2024年1-9月皮尔巴拉地区铁矿石总产量为2.415亿吨,同比下降1%。2024年第三季度,力拓皮尔巴拉地区铁矿石产量为8410万吨(力拓占股产量7100万吨),同比增长1%。2024年1-9月力拓占股的加拿大铁矿石公司(IOC)球团和精粉产量共计690万吨,同比下降1%。2024年第三季度,力拓占股的加拿大铁矿石公司(IOC)球团和精粉210万吨,同比下降11%。

力拓表示其西芒杜铁矿石项目预计2025年投入运营。完工后,其将成为非洲最大的矿山及其相关基础设施项目,可以满足钢铁企业在生产绿色最大亮点,对高品位、低杂质铁矿石日益增长的需求。力拓还与中国宝武共同开发西澳皮尔巴拉地区的西坡铁矿,该项目预计于2025年投产。

必和必拓(BHP)

必和必拓由澳大利亚的布罗肯希尔控股公司(Broken Hill Proprietary Company)和英国的勿里洞岛公司(Billiton)于2001年合并而成,其中占股约60%的澳大利亚公司总部位于墨尔本,占股约40%的英国公司总部位于伦敦。必和必拓与中国的关系始于1888年,源于当时公司一位董事的来访。据记载,双方首笔业务交易发生于1891年,当时BHP向中国福州出口铅。双方的贸易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但随着BHP银、铅和锌资源的日益匮乏,公司继而转向钢铁业务,双方贸易也逐渐减少。20世纪60年代,随着澳大利亚钢铁半成品的出口,贸易量又开始有所增加。70年代,BHP开始向中国出口铁矿石,并继续出售钢材。在此期间,公司同时从中国进口氟石、煅烧矾土和燧土。目前必和必拓在中国的员工数约为120人,其中大部分是位于上海的中国总部的员工。这些员工中约90%为中国公民。

必和必拓铁矿业务主要集中在西澳以及巴西Samarco占50%的合资矿山。其中位于西澳的铁矿业务包括一套位于西澳大利亚北部皮尔巴拉地区复杂的综合性产业区,该产业区包括5座矿山、铁路线和港口设施。其中矿山区包括为纽曼、扬迪、威拉拉、金布巴及C产区。所有矿山生产的铁矿石都要通过长426公里的铁路线运输到黑德兰和芬尼康岛的港口混匀,再装船外运到国际市场销售。该公司主要的铁矿石产品为纽曼粉(62.3%)、麦克粉(60.8%)、金步巴粉(59.8%)、小杨迪粉(56.7%) 。

必和必拓最新季报显示,其2025财年(2024年7月-2025年6月)西澳皮尔巴拉业务铁矿石生产指导量维持在2.82-2.94亿吨;BHP占股(西澳及巴西Samarco)铁矿石生产指导量设置在2.55-2.655亿吨;Samarco铁矿石生产指导量在500-550万吨。

福德士河公司(FMG)

福德士河公司(FMG)是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出口商,公司成立于 2003 年。自成立以来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澳大利亚矿业中的新兴巨头。FMG于2006年2月在黑德兰港安德圣角启动项目建设,随后港口、铁路及矿山建设全面展开,仅用2年时间完成了对外开放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随后FMG Herb Elliott港也投入使用。FMG第一个矿山-断云矿山的开采正在全面进行。2008年5月15日,FMG驶出第一船矿石。目前,FMG有两条自建铁路连接到黑德兰港,总长大约600公里,全部采用自动化驾驶技术。其在黑德兰港拥有可容纳750万吨铁矿石的堆场。同时在该港有5个自建泊位,日均发运量可达50万吨。

FMG在澳洲皮尔巴拉地区拥有最大探矿领地,在其50000平方公里总面积其中15%左右的区域已探明45亿吨铁矿石资源,其中11亿吨达到储量标准。FMG在皮尔巴拉地区主要有两大采矿中心,一处是所罗门中心(Solomon Hub)包括国王矿山(Kings Mine)和火尾矿山(Firetail Mine);另一处是奇切斯特中心(Chichester Hub)包括断云矿山(Cloudbread Mine)和圣诞溪矿山(Christmas Creek)。FMG以58%品位的铁矿石产品为主,包括有:国王粉(57.5%)、FMG混合粉(58.5%)、超特粉(56.5%),以及新出产的高品粉西皮尔巴拉粉(60.5%)和已投产的铁桥项目的高品铁精粉(67%)。

据其最新季度报告显示 2024年第三季度FMG铁矿石总船运量为4800万吨,现金生产成本(C1)为20.16美元/湿吨。其2025财年铁矿石指导发运量为1.9-2亿吨。其中,铁桥磁铁矿项目预期发运量在500-900万吨。

罗伊山控股有限公司(Roy Hill Holding Pty Ltd)

罗伊山公司位于西澳大利亚,运营着皮尔巴拉矿区内的纽曼以北约115公里处的罗伊山铁矿采场,其选矿厂设在皮尔巴拉地区,运矿港口设在黑德兰港(Port Hedland)。汉考克勘探公司拥有罗伊山公司的70%股份,其余股份由贸易商Marubeni(15%),韩国浦项(12.5%),台湾中钢集团(2.5%)共同拥有,以上三家企业每年会消化其5500万吨铁矿产量的中的一半,余下的一半发往中国。

罗伊山公司铁矿石产品主要有MB粉和罗伊山粉(61.1%),其产量中40%为块矿,60%为粉矿,产品指标、定价模式与力拓的PB系列产品相近,虽然粉矿的水分相对较大,但铁品位高达61%,而且磷含量低至0.04%,比澳大利亚现有的主流中级粉矿更有优势。该公司生产的粉矿及块矿主要对标品种为麦克粉及PB块,并且根据市场价格对中国市场的折扣进行调整。

目前罗伊山公司保持未上市状态。作为一家私人企业,罗伊山无需迎合资本市场的短期目标,也不必公开敏感的商业信息或承担复杂且高昂的决策与合规成本,更不用担心竞争对手的恶意收购。

十一月中旬国内钢市继续弱势下行

  进入11月份之后,国内钢市在略有反弹后再次出现弱势调整态势,说明当前钢市运行的基础还不够扎实,市场运行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月以来,钢材与原燃料期货再次出现明显下跌,螺纹钢价格进入3200/吨区间,热轧卷板进入3300/吨区间,铁矿石价格700/吨,焦炭价格进入1800/吨区间,焦煤价格在1200/吨成交,之后市场出现本能性的反弹上涨,但由于上部的压力依然较大,加上期货市场的弱势波动,现货市场成交不佳,市场价格再次出现下跌波动。目前看,螺纹钢市场价格主要围绕3300/吨,热轧卷板跌破3500/吨的关口波动,当期货市场出现波动震荡,现货市场还是具有一定的下行压力。随着钢材市场的波动,原燃料市场同样在弱势波动,对于钢材市场运行的支撑力度在减弱,而钢厂的生产经营面临着再次亏损的压力。本周唐山主流样本钢厂平均钢坯含税成本3178/吨,周环比下调9/吨,与1114日当前普方坯出厂价格3080/吨相比,钢厂平均亏损98/吨。可见,当前市场总体处于胶着状态,随着钢市季节性调整影响的加大,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期间也会出现反复的波动,而3300/吨的关口还是比较明显的,螺纹钢在此关口比较尴尬,来回争夺的现象也会逐渐增加,如果热轧卷板的价格触及到此价格点位,那市场将会真正进入市场的淡季,在季节性预期的影响下,市场心态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对于钢材的期货市场产生较大影响,进而波动到现货市场,不利于市场运行的稳定。由于当前市场运行基础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从供求关系看还是比较稳定的。11月上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共生产粗钢2096万吨,平均日产209.6万吨,日产环比增长0.1%;生铁1882万吨,平均日产188.2万吨,日产环比下降0.1%;钢材1953万吨,平均日产195.3万吨,日产环比下降7.8%。供给侧方面的变化不是很大,但在总体规模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市场的投放还是比较充足并存在后期的压力,市场波动及价格的走向还是不很乐观。当市场价格已经跌破3300/吨的情况下,市场也会继续做出调整。总体看,目前市场运行的基础还是稳定的,面对季节性淡季还是有些顾虑,在期货市场波动下的现货市场,还是在有效的需求端有所突破,否则市场难以出现起色。目前,62%铁矿石指数跌破100美元,黑色期货夜盘下跌,现货市场继续弱势调整。

  在国际形势及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下,钢材期货依然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期间也出现几波试探性的上涨,但由于市场信心及外围的相互作用,总体上还是一个下行的态势,至少是一个不够稳定的状态。从传统性用钢行业的需求看,还是比较稳定的,一直在支撑着钢市运行,除了房地产长期的低迷需求外,汽车、家电、工程机械的需求还是比较给力的。例如,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平地机主要制造企业统计,202410月当月销售各类平地机609台,同比增长27.9%,其中国内销量83台,同比增长22.1%;出口量526台,同比增长28.9%,从以上个别行业的运行就可以看出,市场有效需求还是不错的,能够有效支撑当前钢市的相对稳定运行。从库存的增减情况看出当前市场的运行状况,主要钢材产品的库存还是一个下降的态势,对于改善市场的供求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据中钢协数据显示,202411月上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1366万吨,环比上一旬增加2万吨,增长0.1%;比年初增加130万吨,增长10.5%;比上月同旬减少107万吨,下降7.3%;比去年同旬减少103万吨,下降7.0%,比前年同旬减少306万吨,下降18.3%。虽然库存较年初(季节性特征)有所增加外,其他的比较口径都还是一个下降的态势,说明了当前市场供求关系还是比较温和的,也就是说,目前钢市价格的下跌调整是阶段性整理,即使有下降的趋势但幅度不会很大,期间仍有上涨的条件,但季节性的淡季需求还是会对钢市运行,形成现实性的负面影响。从当前市场运行特征看,现货市场依然要受到期货市场波动直接影响,也是现货市场震荡频率加快的重要因素。所以,当市场进入了传统性淡季需求外,市场的波动主要来自于期货市场的波动方向与幅度,市场心态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当钢材市场逐渐进入季节性淡季之后,同时也进入了环保治理密集期,在大气污染高发期,钢铁产量将会受到一定的控制,从供给侧看市场供求关系会得以一定程度的缓解,当然相关行业需求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相比较而言,对于供求关系还是起着缓解作用,有利于市场的稳定运行,及价格的相对稳定。环保治理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供求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的需求还是偏弱的,市场价格也会在一种较为谨慎下的弱势波动。从钢材总库存看,仍处于下降趋势,说明供求关系并没有进一步恶化。本周,五大品种钢材总库存量1203.79万吨,环比降15.00万吨。其中,钢厂库存量391.13万吨,环比降7.74万吨;社会库存量812.66万吨,环比降7.26万吨。当前,市场运行依然是市场心态的问题,其对后市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期货波动及现货走势,也会决定市场价格波动幅度。